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质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1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肇庆地质地貌实习,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让我们提前体验了自己今后将要做的工作,特别是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人员,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判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素质,只有对某一区域的地形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洞悉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2、实习地点: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地质公园
3、实习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4、实习时间:20xx年9月7日——20xx年9月9日
5、指导老师:刘希林老师及三位博士生助教
6、实习简介:
本次实习从9月7日下午开始,我们一行人从南校区出发,傍晚时分到达肇庆市,整顿休息一晚后,9月8日开始进入肇庆市七星岩公园进行考察,主要考察了岩溶地貌的表现,如峰群、孤峰、石林、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等地貌类型,爬上了天柱岩后,还看到了从南向北的冲积平原,同时还有其他地貌类型。9月9日早晨,吃完早饭返回中山大学南校区,结束了三天的地质地貌课程考察实习。
7、实习目的地简介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xxxx。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二、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实习路线
9月8日早晨,从入住宾馆出来后,我们乘车经过星湖中心开辟的湖心路一路驶至七星岩公园西门,从西门出发,进入七星岩公园,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其次是阿坡岩,然后沿湖线返回,攀爬天柱岩,最后在龙岩洞进行洞内参观游览。下面在(2)中按地貌类型具体叙述行程。
2、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a、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当地下水流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较小裂隙和孔道流动,其运动速度很慢,这是只能进行溶蚀作用,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地下水除继续进行溶蚀作用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作用,使孔道迅速扩大为洞穴。
七星岩公园中有许多因为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如双源洞、龙岩洞等。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由于双源洞地下水位过高,船只无法进入,因此没能进入洞内观察,只能在洞外观测。双源洞是一段喀斯特地下河,发育在阿坡岩中,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双源洞有两个洞口,两个洞口上方均刻有历代名家在上留下的名迹。在由一个洞口前往另一个洞口的途中,还可以观察到路边石壁上悬挂着的残留石钟乳奇观,通过钙化作用,这些石钟乳都是地下河流顶板坍塌后出露地表的。
详细观察的溶洞为龙岩洞,是七星岩诸洞中开辟最早的洞穴,景物最多。以水洞为主洞,洞内低于洞外,经过改造,洪水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水位。洞内有地下水面溶蚀和侵蚀形成的边槽两层,呈明显的石床状;洞顶有一条沿岩面裂缝溶蚀的凹坑,呈天沟状。龙岩洞顶高达30多米,下为湖水,向东直通黑岩,东南紧连副黑岩,西北为斗光室,上石蹬为旋玑台。旋玑台为洞顶崩落的巨石。台底高出洞底6~7米,平台顶豁然开朗,坐落于洞北口,高宽开敞。龙岩洞上方有许多石钟乳,构成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物品和人物,使人浮想联翩。其中在洞的北边,向上还可以通过落水洞看到天空。
b、地下河
双源洞和龙岩洞内的水流均为地下河,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地下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少数地下河水流由深源和远源地下水补给。通过观察可以明显知道,双源洞的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形成地下河。
c、落水洞
经过双源洞继续向前走,可以看到阿坡岩,登上阿坡岩前面的山坡,在山坡的一侧树丛的掩映下,可以隐约见到一个落水洞,落水洞是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落水洞常分布在溶蚀洼地和岩溶沟谷内,也有在斜坡上。
d、漏斗
七星岩公园内的喀斯特漏斗位于阿坡岩不远的马栏岗上,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米至数百米。
马栏岗位于背斜的轴部,因岩层为抗侵蚀能力差的测水组砂页岩,这里呈现“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景观。
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再加上马栏岗位于测水组砂页岩与壶天群灰岩交界,是喀斯特水溶是作用特别旺盛的地方。因此,地表水汇集处形成一巨大的喀斯特漏斗,下面有暗流与西江相通,形成这里流水的一个出口。除了溶蚀、侵蚀作用外,主要还有重力作用。落水洞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裂隙状的,一种是井状的。在这里看到的是井状的,其深度和宽度都比较大。
e、峰林、峰丛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蟾蜍岩、阿坡岩和天柱岩。
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相对高度100m~200m,坡度较陡,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形似树林。山峰的表面发育石芽和溶沟,构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山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山峰形似锥形,洼地的平面形状为多边形,山峰之间洼地有落水洞或溶洞,形成峰丛洼地。
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即峰丛是岩溶发育 ……此处隐藏29054个字……:参观。
三、时间安排:
一天。
四、简介:
06461井,滚动开发,井深2800m,水平位移1300m,倾斜角45度,属江陵区块,把灵山油田断背斜。
五、教学内容:
(一)井场的组成及钻井过程概况
1、井场概况
井场是在陆地上打井时为便于钻井施工,在井口周围平整出来的一片平地,面积根据钻机钻探能力的大小而定,钻6km深井的钻机约需120×90㎡,钻3km井深的钻机约需100×60㎡,再小于此的钻机,井场可小到60×80㎡。井场用于放置钻井设备如井架、动力机、泥浆泵及循环系统、以及存放钻杆、套管等管材,放置水罐、油罐、洗井液罐及堆放洗井液材料、各种配件等。并设有值班房、发电房、库房等临时建筑。
井场的空场大小应能满足搬家、安装、固井及处理事故等作业时大批车辆进出、摆放的需要。
井场的形状大体上为长方形,可因地制宜以减少土方量。但公路应从井架大门前方通入井场,不应从钻井设备后部通入(即所谓倒井场),油罐等也不应放于井场入口附近,以免井场上出现井喷、失火等险情时抢险车辆无法进入井场。
对离矿区较远的探井,尚需有生活设施如宿舍、厨房、饭厅等。
图18 钻井井场及设备示意图
1.天车备
2.井架
3.二层台
4.游动滑车
5.大钩
6.水龙头
7.吊卡
8.方钻杆
9.方钻杆补心
10.方补心
11.鼠洞(接单根用)
12.鼠洞(放方钻杆用)
13.固定大钳
14.接管用大钳
15.绞车
16.指重表
17.司钻控制台
18.井场值班室
19.水龙带
20.蓄能装置
21.管子坡道
22.管架
23.井架底座
24.泥浆返回管线
25.泥浆振动筛
26.节流管汇
27.泥浆-天然气分离器
28.脱气装置
29.泥浆储备池
30.泥浆池
31.(脱泥机)泥浆过滤设
32.脱砂机
33.离心机
34.泥浆泵
35.干水泥储备罐
36.储水罐
37.发电机
38.防喷器组
2、接单根在钻进过程中,由于井在不断加深,钻柱也要及时接长,每次接入一根钻杆叫做接单根。打一口井要接很多次单根。每两小时换钻杆。
3、事故处理如物件落入井内,需进行打捞,钻杆断在井内也要打捞;钻柱被卡在井内时则要设法解除卡钻。除落物外,引起井内复杂情况而需要处理的原因多系洗井液性能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
4、其它作业在钻井过程中要进行钻屑录井、气测井、电法测井以及地层测试;交井以后还可能有射孔、替喷、试油、酸化压裂等项作业。了解的知识:
(1) 钻井的参数:钻时、井深、转盘转速、钻压、立管压力、大钩负荷
(2)泥浆参数:泥浆比重、泥浆电导率、体积、温度流量
(3) 导大绳:起钻、下钻、钻进
(4) 一根钻杆叫单根,三根钻杆叫立柱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14一、实习目的:
通过模型来认识钻井仪器
二、实习地点及方式:
地点:学校图书馆一楼、地科实验室。
方式:参观。
三、时间安排:
半天。
四、简介
在这里有各种岩石以及钻井过程中所用到的机械,还有一些化学试剂。
五、教学内容
1、井架
2、钻头
3、悬升式抽油机
4、凝点实验器测温度防石油凝固
5、荧光灯显示油气
6、综合录井仪
评价地层,检测含油气的性质,钻井的时候控制。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15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周的工程地质学实习,让我们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到初步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掌握了对岩石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
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些地形图、地质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也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并且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分析。
文档为doc格式